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消防文化 > 文学

“蓝焰华章 奋进五载”非虚构写作大赛作品
我们要做勇敢的“逆行者”

来源:福州市福建日报集团 作者:薛海云 时间:2023-11-22 18:42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不久前,我又采写了一篇关于消防员凌晨救援的报道。

  “疼吗?”

  “不疼,这种伤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我们已经习惯了。”

  这一次是一个在营救火灾时脚不慎被铁钉扎到的年轻消防员曹耀华。7月14日凌晨4时10分,马尾区罗建西路一店面发生火灾,接到警情后,包括曹耀华在内15名消防救援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值得庆幸的是,火很快就被扑灭,但事后,曹耀华却发现自己的脚隐隐作痛,原来一根铁钉从他的靴子侧面扎进。

  一个记者的生涯,可能总会与几种题材打交道。我当了7年的地方记者,平时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故事,我也不跑消防口,却陆陆续续写了不少消防员的故事,如果说这是吸引力原则,我想那一定是内在驱动力吧。动力大概是,消防员和记者在本质上,他们是同类人,都是逆行的人。

【一】

  2019年7月,顶着酷暑难耐的热浪,我和同事小陈骑着小电驴前往马尾消防大队。出发的时候是上午十点半,当天地面的温度高达40多度。烈日照在空旷的训练场上,闷热无比。我仍记得,镜头里是一张张稚嫩的脸蛋,一滴滴豆大的汗珠顺着这些脸庞滚滚而下。

  百米综合救助操、水带操练、单人架设6米拉梯……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消防员们在高温下的训练项目。他们身着厚厚的战斗服,挥汗如雨,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训练科目。这些年轻的面庞中,大多是“90后”,他们付出了同龄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在完成切割铁板训练项目时,由于气温较高,切割机操作不当极易引发火灾。1998年出生的消防员王小强小心翼翼得用切割机,迅速在铁板上切割出一个精巧的三角形。而他身上的厚重战斗服,由于汗水全部吸附到衣服里,训练时衣服越穿越重。

  “现在如果要脱下这身战斗服,在40℃的高温下,我都觉得也是凉爽。”王小强告诉我,刚开始他确实非常不适应,穿上密闭的战斗服往往是一身汗,很多队员还会长痱子,这些都需要自己慢慢克服。“这种高温训练,我们要求跟实战一样,甚至比实战更严格,才能保证我们在各种突发灾难面前更好地完成任务。”

  “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训练,对我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李君翥也是这批卖命“90后”的优秀代表,他还曾在一次训练中,脚踝骨裂。在数百起的抢险救援中,他太明白消防员的训练就是一项极限挑战。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训练好,怎么在灾难来临时“逆行”呢?

  那一刻,我觉得我们的灵魂是相通的。

【二】

  “怕吗?”

  “有点。”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和消防员群体似乎有了某种微妙的联系。2020年4月底,借着采访,我和马尾消防大队罗星消防救援站站长林金龙拉起“家常”。

  他知道我问的是他和他的队友刚刚完成的一起救援。那年4月,马尾区某工厂厂房内突发火灾,接到任务后,林金龙带队立即带队赶往现场。除林金龙外,很多队员都是第一次参与这样重大的灭火救援任务。

  到现场后,他才发现发现,现场的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失火的是一家工厂,但紧挨着工厂就有一个加油站。更危险的是,厂房内还有一个液化罐。

  “液化罐在哪?”“不记得是在东北还是东南方向,有火光的地方。”这个罐体烧了多久?会不会爆炸?还有没有其他危险源?谁也无法准确判定内部情况。但不及时将液化罐转移,由着明火一直对罐体进行炙烤,爆炸的几率将大大增加,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在做好全面防护后,林金龙带着两名队员再次冲进火场内部欲将液化罐转移。由于浓烟四起,林金龙只能根据以往的搜救经验,沿着导向绳,在水枪的掩护下挨个区域搜索。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成功在西南位置搜出并转移液化气罐。罐体被转移后,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处理完这个液化气罐后,我自己也有一点后怕。那天回去的时候,大家都很安静,我抬头看看四周,十分祥和,我为我自己是一份消防员而感到庆幸和自豪。”林金龙坦言:“说实话,在这样的火灾现场,当滚滚热浪向你袭来时,说不害怕是假的,但是我们依旧会义无反顾地冲到最前线,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是最美‘逆行者’。”

【三】

  我喜欢发掘“英雄”背后,他们平凡人的一面。褪去被加冕的光环,他们大多都还是普通的年轻人。他们也会玩游戏、打篮球、追星、吃烧烤。他们也会面对各种琐碎的求助:房梁结了个比篮球还大的马蜂窝、戒指卡在手指下不来……但更多时候,他们是在搏斗,他们往往不被人知、无人喝彩,收获的,唯有自我内心的嘉许。

  8月6日晚,就着茶水,我一遍遍地追问消防员们,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抗拒恐惧,他们日常除了出警和训练,消遣是什么。有人跟我说,每次救援回来睡个好觉起来心情就非常好。有人跟我说去跑个步就好了,有人和我分享起第一见到死人的场景……

  在回去的路上,我隐隐察觉情绪上的某种不对劲。在我看来,记者和消防都只是一种职业,而职业铠甲下的那个人,并不是单一维度的“铁肩担道义”。就比如记者,所有入行以及在今天依然坚守的人,必定是怀揣理想和情怀。但我们也会因为职业失误,譬如一个错别字遭到群嘲。面对被采访者的冷眼和拒绝,我们也会困扰;深夜的时候,我们也会恐惧编辑的电话;我们还会为房贷发愁,和娃的屎尿屁搏斗,困扰于生活的一地鸡毛。

  这些,并不太为人所知。就犹如人们对消防员永远寄托着完美的、万能的想象。

  也有很多人问我,记者要面对许多负能量,会不会承受不了。大概,就像我们和消防员靠近危险那一刻反常的亢奋,它本能、自然、不假思索,只是想,离得近一点、再近一点。非要深究,也只能说,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无数个归途,我们和他们都会疲惫、抱怨甚至咒骂,但下一次,我们还是义无返顾地出发了,就像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一样。

  “最艰难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战胜自己。追光的人,自己也会身披万丈光芒。姐,我走过最累、最充实、也是最快乐的时光。”今年9月,21岁的马尾消防员江恩光即将奔赴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开启他的四年象牙塔生活。回忆起过去一年多挑灯夜读的时光,他的嘴角轻轻上浮。他还告诉我,他前不久参加中国消防救援学院面向优秀消防员单独招生考试,获得全省第一的好成绩。听着他平铺直叙的描述,好像这些荣誉和他的关系并不大。

  他说,我们要做道路上勇敢的逆行者,也要做思考上勇敢的逆行者。不后退,也不莽撞。

  这两条路,同样漫长。 

  (该作品由福州市福建日报集团薛海云撰写,由福州市马尾区消防救援大队推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