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泉州支队
作者:黄阿兰
时间:2025-03-28 18:09
近年来,泉州文旅产业以“世遗之城”为依托,通过“文旅+”跨界融合和数字技术赋能,实现了从“制造业重镇”到“文旅高地”的华丽转身。2024年,泉州市游客接待量首破亿人次大关。庞大的游客体量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古建筑密集的世遗保护区、高密度酒店民宿、大型文旅活动场所等区域的消防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高流量、高复合业态的文旅场景中筑牢安全防线,成为泉州实现“长红”发展的必答题。
优化工作责任机制,以“责”重防。泉州以“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为核心,建立市、县、企业三级协同责任体系,明确文旅、消防、属地政府及企业的具体职责,将消防安全管理责任细化至最小工作单元,并根据旅游资源分布现状,“网格化”监管鲤城旅游景点。大网格由政府牵头,采取部门联动的方式进行区域性排查指导,发现问题责令当地旅游部门蹲点整改。小网格结合街道“网格化”管理,发动“一队一站”、景区管理员、志愿者等基层力量开展消防巡查、检查、宣传。借助“消管家”系统督促各单位将自我管理与自我排查常态化、标准化、精细化,确保实时动态监管,将火灾隐患或苗头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此外,泉州支队以泉州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为契机,加强顶层制度设计,通过古城消防安全评估和古城消防专项规划,构建古城消防基础体系,实现古城消防安全目标。
用好科技赋能手段,以“技”辅防。泉州将科技手段深入融入消防监管,启动建设全域覆盖的文物智能安防监管平台,在186个文物点增设烟感、温感、热成像枪机、灭火器等,并对消防设施器材进行更新及线路改造。建设先进的火情监测预警系统,包含高空AR实景球机、热成像双光谱中载平台及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在识别出火点后能精确自动定位并向后台监控中心发出报警信号。尤其是搭载的无人机可实现自动巡航、自动识别、自动定位以及自动回传反馈等功能,不仅为第一时间发现和扑救火灾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还为灭火救援行动提供了宝贵的“空中支援”。
强化隐患整治力度,以“治”筑防。针对泉州古城游客量攀升、火灾隐患增多的实际,消防、城管、社区等多方力量遵循“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原则,切实扛起消防安全主体责任,采取“车巡+步巡”“高峰驻点+平峰流动”方式加密西街等景区及周边重点区域巡查频次,推动辖区单位完善“定人、定岗、定责”管理制度,督促辖区宾馆酒店、文保单位配齐消防设施器材,指导商户建立隐患自查自改台账,全力守护世遗古城消防安全。同时,将以往“提问题”的监督模式转变为“想对策”的监管模式,在发现问题后积极帮助单位出谋划策,提供“个性化”的隐患风险解决方案,确保旅游行业消防安全形势持续平稳。2025年3月以来,基层网格累计排查单位1800余家,督促整改隐患400余处。
深化宣传培训服务,以“宣”固防。结合消防安全监督检查实际,按照“检查一家单位、培训一批员工”的工作思路,泉州消防部门组织防火监督员采取“面对面示范教学+手把手实操指导+现场情景说教”形式,深入景区景点系统性培训火灾报警程序、初期火灾扑救、人员疏散逃生等核心技能。同步结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重要节点,在商超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宣传+服务”双轨行动,通过发放资料、讲解常识与提供暖心服务相结合,将消防安全融入群众出游“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此外,创新“消防+世遗”主题宣传,在22处世遗点设置互动体验区,让游客在沉浸式游览中学习古建筑防火知识,并发送消防提示短信12万条,在景区滚动播放公益广告5000余次,提升游客及市民的自防自救能力。